范文网教案设计内容页

眼睛和眼镜

2023-08-21 06:27:01教案设计

眼睛和眼镜(汇编4篇)

眼睛和眼镜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滚动放映一组与眼睛有关的一组图片和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幅带眼镜的卡通画面上: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认识到眼睛是人体中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等,但在我们周围许多人的眼睛出现了问题:

  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近视率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近视已是我们同学们中存在的很普遍的视力问题。你想知道有关近视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确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眼球的结构及视物原理:

  上节课已布置让学生查阅有关眼睛的资料: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不同的小组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然后其他小组补充:

  师生总结: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2.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4.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5.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小组交流:有关眼睛的结构各小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小组解决:

  问题如下:

  1.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解答: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2.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4.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设问: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问题二: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小组交流:1.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设问: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你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模拟矫正近视和远视的过程?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

  1.矫正近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近视眼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3-34所示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图3-34

  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形象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

  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凸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2.矫正远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表示赞扬并总结。

  问题三:怎样爱护眼睛:

  播放课件:生活中的错误用眼方法:

  请几位戴眼镜的同学说说戴上眼镜之后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不方便之处。思考怎样注意用眼卫生?同学们举例说明。

  教师补充: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播放课件:你的眼睛累了吗?专家教你做放松眼睛的眼部体操,学生一起跟着做。

  三、课堂总结:

  学生分组概括本节的内容。

  设问:你还有那些想知道的问题可利用留言板和老师。同学继续交流。

  四、课后拓展:

  阅读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回答提出的二个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一、眼睛

  (1)结构:

  (2)成像原理

  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凹透镜

  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凸透镜

眼睛和眼镜 第2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最后安排了《科学世界》供同学们阅读。《动手动脑学物理》穿插在《科学世界》之前。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未知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这是我设计的主要思想。我先通过“盲校的同学在认真地用手看书”导入,让学生体会残疾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热爱世界的情感,感受热爱生命的真谛。再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同时我还为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了预备知识一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最佳配合,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这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课后学习,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后学习),都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残疾人和热爱世界的情感;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六、教具

  充水的透明气球、用手电筒制作的光源、凸透镜两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凹透镜一只、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研究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之一: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睛会流露出你的感情,是心灵的窗户。(关键词:明亮的眼睛,心灵的窗户)

  情景之二:请戴眼睛的同学摘去眼前的眼镜,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关键词:摘去眼镜,景物变得模糊)

  情景之三:投影“浙江盲校的同学在认真地用手看书”的图片。(关键词:盲人需要帮助,爱心使世界光明)

  由此启发,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取其中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1)眼睛为什么能看清物体?

  (2)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3)近视眼和远视眼应如何矫正?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会流露出你的感情,被称为               。(填空)

  摘去眼前的眼镜,景物变得模糊。

  闭上眼睛,体会盲人的痛苦,激发学生的爱心。

  我们都拥有一双眼睛。有关眼睛,你想了解什么问题?请提出一个有关眼睛的问题,写在下面:

  (过渡: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习与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二)子课题1:模拟眼睛成像(探究“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投影眼睛结构图,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

  逐一介绍眼球的结构,并与相应的光学仪器相对应(提示学生,我们晶状体的焦距很短,只有1~2cm,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都在两倍焦距以外;同时让学生观察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的位置,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简单介绍桌上的器材:充水的透明气球、用手电筒制作的光源、凸透镜两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让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眼睛成一个什么样的像?”进行合理猜想,教师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组织学生讨论:⑴实验器材的装置;⑵实验的步骤;⑶记录信息的方法;⑷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讨论结果完善补充。

  实验一:把凸透镜与充水的透明气球紧帖放置,光源放置在凸透镜前两倍焦距之外并正对凸透镜,把白纸放置在充水的透明气球后接收像,记录成像的位置。

  2.眼睛的调节

  预备知识: 凸透镜中间越厚,焦距较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本领越强。

  请一位同学在教室第一排和最后一排观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实验二:在透镜位置不变时,改变光源的远近,研究所成像的位置,位置是改变的。

  进而提问:在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若要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在光屏上,怎么办?

  实验三:利用充水的透明气球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观察并了解我们眼睛的结构

  眼球的结构: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相当于光屏,物体在它上面成像(填空)

  明确玻璃体用充水的透明气球演示;晶状体用凸透镜演示;视网膜用白纸演示。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物体经过眼睛成倒立、缩小、实像。

  思考并讨论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

  共同归纳总结

  (三)子课题2:近视眼的成因(对比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进行合理猜想,教师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组织学生讨论:(1)如何在上一个课题的基础上选用器材;(2)进行对比实验的步骤;(3)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4)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讨论结果完善补充。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并与实验一的成像的位置相比较,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实验四:在前面三个实验的基础上,更换一个焦距比较短的凸透镜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成像的位置与实验一相比较。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并与实验一的成像的位置相比较,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四)子课题3:近视和远视的校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备知识: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1.实验五:近视眼的矫正

  取一个较大的焦距(当作正常眼)凸透镜,调节白纸(光屏),光源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一个较小的焦距凸透镜(当作近视眼),白纸(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一个凹透镜(或学生的近视眼镜),观察白纸(光屏)上像的情况。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2. 实验六:远视眼的矫正

  取一个较大的焦距(当作正常眼)凸透镜,调节白纸(光屏),光源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一个更大的焦距凸透镜(当作近视眼),白纸(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一个凸透镜(或老花眼镜),观察白纸(光屏)上像的情况。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并与实验一的成像的位置相比较,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做到用眼卫生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五)小结,布置课后学习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并完成课后学习(内容见附)。

  附:课后学习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可以回答你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了吗?把你的结论写在下面。如果还不能解决,课后与同学讨论或与老师探讨。

  2.按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知识,测出你的近点。你的近点是多少?和其他同学或家庭人员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探究一下,其中有什么规律?你能完成你的探究报告吗?

  3.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双明澈的眼睛?“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的主题。写一句爱护眼睛的话,记在下面,并要求自己努力做到: 。

  4.调查一下我们及周边学校中学生用眼情况,统计出近视率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仔细。

眼睛和眼镜 第3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可变焦水透镜的成像模拟实验,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化眼保健意识。

  (2)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这一教学目标,以人体的器官──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和器具为主要内容载体,生发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六条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全面具体,教育要素的挖掘充分,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切实。

  【新课教学

  1 新课引入

  教师: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眼睛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你们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样的?其实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一个失明的人对光明的渴望。下面请大家听一篇散文。

  (播放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教师:听完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眼睛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

  教师:看来,眼睛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探究与眼睛和眼镜有关的知识、问题。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激发探究眼疾成因,预防近视和失明的强烈欲望。

  2 新课教学

  教师:眼睛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看东西。那好,我们首先就来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教师:关于眼睛的结构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们在七年级的生物课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学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②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③眼睛会患近视和远视病。

  ④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其中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而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

  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

  (flash课件展示:照相机的调节作用)

  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

  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

  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

  (f1ash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

  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自制实验器材:用自制水凸透镜(可通过连接在一起的注射器改变其厚度)模拟晶状体,蜡烛模拟眼前的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并演示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调节的)

  学生总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厚,其折光能力变强;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薄,其折光能力变弱。

  点评:基本知识内容及物理事实的教学,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讨论的方法,本课仍采用了这些方法,但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特别是可变焦水透镜教学模具的制作和演示应用,使“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这一问题的教学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落实。在非探究性内容的教学中仍渗透了探究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实验手段的创新,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专门的操练式创新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教师:如此看来,眼睛还是一架非常高级的变焦照相机。眼睛有出问题的时候吗?会出什么问题?

  学生:红眼病、角膜炎、沙眼、近视眼、远视眼等。

  教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问题。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教师:我想先来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患近视眼?(大致统计)

  教师:队伍还不小,看来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来探究有关近视眼的问题,下面我想请一位患近视眼的同学来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让一患近视眼的学生摘掉眼镜朗读一首诗,不断向远处移动白纸。

  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小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近视眼患者看近处的物体清晰,而看远处的物体模糊。近视眼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教师:“看远处的物体很模糊”这是患上了近视眼最典型的症状,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觉得可能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患了近视眼就看不清物体了。还有可能是字太远了,像变小了,所以看不清楚了。有可能是晶状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所造成的。

  教师:这是刚才同学们对近视眼成因的猜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同学的猜想作出分析评价。

  学生:第一个猜想不对,我觉得不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如果是视网膜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也会看不清楚。

  学生:也不是因为字太小了,因为我和我的同桌同学离黑板一样远,我患了近视眼看不清楚,而他却看得清楚。

  教师:看来同学说的还很有道理,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师:那么请大家接着思考:如果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不能自动变薄,那么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在视网膜的前方,因为晶状体越厚,其折光能力越强。

  教师: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镜片来矫正?

  学生:应该用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教师:非常好,刚才我们猜想出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但这毕竟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我们还必须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下面我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大家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器材跟演示实验器材一样,简单介绍器材及作用)

  教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完成实验可以检验我们刚才的猜想。(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方案)

  教师: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大家有谁知道患上了远视眼的感受?

  学生:我爷爷是远视眼,他看书的时候总是把书离眼睛很远,所以我想患上了远视眼,应该是看近处的物体模糊,而看远处的物体比较清晰。

  教师:他观察得很仔细啊,那么请大家按照逆向思维,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学生:远视眼也是由于晶状体的自动调节系统出了问题,当看近处的物体时,不能自动变厚而导致像在视网膜的后面造成的,应该用凸透镜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按照刚才验证近视眼相反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实验方法,现在请大家利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实验器材,对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实验)

  教师:实验完成的组请举手,我想请两个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刚才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哪个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得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那么你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点评: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铺垫,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本课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参与合作和引领作用。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实验器材,主动积极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情感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在释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控制变量、观察测量、对比分析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我刚才在对近视眼进行矫正的时候发现,用桌子上的镜片进行矫正时,效果很好,而用我自己的眼镜来矫正时,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你的发现很好,那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还没想好,但我想可能是由于我的眼镜和桌子上的镜片的度数不一样吧?

  教师:很好,那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外进行探究,就是为什么你的镜片矫正时,像不是很清晰,而用桌子上的镜片矫正时,像会很清晰。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教师:(在学生谈到保护眼睛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保护眼睛的资料。(投影: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关于保护眼睛的方法,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刊等途径获得更多保护眼睛的方法,在课外的时间在班级内开展讨论活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总评:本节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一个典型课例。此课从准备到实施凸现了三大亮点:一是自制“可变焦水凸透镜”,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使人眼复杂的晶状体调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抓住了改造工具认识自然这一科学探究的关键;二是教师合理地利用故事、多媒体动画、学生随身物品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眼的结构、成像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三是教师充满关切、富有情感和启发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内心体验,学生们全身心投入、积极探究,学习氛围浓、效果好。这是一节参加全国比赛的课,获得了全国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初中组一等奖,但留下了精心雕琢、打磨,追求完善的痕迹,存在对探究主题:“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这一教学重点内容突出不够的缺点。

眼睛和眼镜 第4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可变焦水透镜的成像模拟实验,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化眼保健意识。

  (2)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这一教学目标,以人体的器官──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和器具为主要内容载体,生发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六条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全面具体,教育要素的挖掘充分,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切实。

  【新课教学

  1 新课引入

  教师: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眼睛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你们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样的?其实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一个失明的人对光明的渴望。下面请大家听一篇散文。

  (播放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教师:听完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眼睛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

  教师:看来,眼睛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探究与眼睛和眼镜有关的知识、问题。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激发探究眼疾成因,预防近视和失明的强烈欲望。

  2 新课教学

  教师:眼睛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看东西。那好,我们首先就来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教师:关于眼睛的结构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们在七年级的生物课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学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②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③眼睛会患近视和远视病。

  ④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其中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而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

  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

  (flash课件展示:照相机的调节作用)

  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

  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

  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

  (f1ash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

  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自制实验器材:用自制水凸透镜(可通过连接在一起的注射器改变其厚度)模拟晶状体,蜡烛模拟眼前的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并演示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调节的)

  学生总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厚,其折光能力变强;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薄,其折光能力变弱。

  点评:基本知识内容及物理事实的教学,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讨论的方法,本课仍采用了这些方法,但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特别是可变焦水透镜教学模具的制作和演示应用,使“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这一问题的教学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落实。在非探究性内容的教学中仍渗透了探究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实验手段的创新,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专门的操练式创新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教师:如此看来,眼睛还是一架非常高级的变焦照相机。眼睛有出问题的时候吗?会出什么问题?

  学生:红眼病、角膜炎、沙眼、近视眼、远视眼等。

  教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问题。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教师:我想先来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患近视眼?(大致统计)

  教师:队伍还不小,看来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来探究有关近视眼的问题,下面我想请一位患近视眼的同学来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让一患近视眼的学生摘掉眼镜朗读一首诗,不断向远处移动白纸。

  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小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近视眼患者看近处的物体清晰,而看远处的物体模糊。近视眼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教师:“看远处的物体很模糊”这是患上了近视眼最典型的症状,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觉得可能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患了近视眼就看不清物体了。还有可能是字太远了,像变小了,所以看不清楚了。有可能是晶状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所造成的。

  教师:这是刚才同学们对近视眼成因的猜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同学的猜想作出分析评价。

  学生:第一个猜想不对,我觉得不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如果是视网膜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也会看不清楚。

  学生:也不是因为字太小了,因为我和我的同桌同学离黑板一样远,我患了近视眼看不清楚,而他却看得清楚。

  教师:看来同学说的还很有道理,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师:那么请大家接着思考:如果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不能自动变薄,那么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在视网膜的前方,因为晶状体越厚,其折光能力越强。

  教师: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镜片来矫正?

  学生:应该用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教师:非常好,刚才我们猜想出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但这毕竟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我们还必须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下面我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大家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器材跟演示实验器材一样,简单介绍器材及作用)

  教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完成实验可以检验我们刚才的猜想。(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方案)

  教师: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大家有谁知道患上了远视眼的感受?

  学生:我爷爷是远视眼,他看书的时候总是把书离眼睛很远,所以我想患上了远视眼,应该是看近处的物体模糊,而看远处的物体比较清晰。

  教师:他观察得很仔细啊,那么请大家按照逆向思维,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学生:远视眼也是由于晶状体的自动调节系统出了问题,当看近处的物体时,不能自动变厚而导致像在视网膜的后面造成的,应该用凸透镜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按照刚才验证近视眼相反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实验方法,现在请大家利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实验器材,对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实验)

  教师:实验完成的组请举手,我想请两个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刚才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哪个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得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那么你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点评: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铺垫,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本课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参与合作和引领作用。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实验器材,主动积极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情感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在释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控制变量、观察测量、对比分析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我刚才在对近视眼进行矫正的时候发现,用桌子上的镜片进行矫正时,效果很好,而用我自己的眼镜来矫正时,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你的发现很好,那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还没想好,但我想可能是由于我的眼镜和桌子上的镜片的度数不一样吧?

  教师:很好,那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外进行探究,就是为什么你的镜片矫正时,像不是很清晰,而用桌子上的镜片矫正时,像会很清晰。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教师:(在学生谈到保护眼睛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保护眼睛的资料。(投影: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关于保护眼睛的方法,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刊等途径获得更多保护眼睛的方法,在课外的时间在班级内开展讨论活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总评:本节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一个典型课例。此课从准备到实施凸现了三大亮点:一是自制“可变焦水凸透镜”,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使人眼复杂的晶状体调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抓住了改造工具认识自然这一科学探究的关键;二是教师合理地利用故事、多媒体动画、学生随身物品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眼的结构、成像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三是教师充满关切、富有情感和启发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内心体验,学生们全身心投入、积极探究,学习氛围浓、效果好。这是一节参加全国比赛的课,获得了全国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初中组一等奖,但留下了精心雕琢、打磨,追求完善的痕迹,存在对探究主题:“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这一教学重点内容突出不够的缺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