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教案设计内容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2023-08-20 14:51:02教案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收集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1篇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现象: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XX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表示固体、液体、气体的速度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现象: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XX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表示固体、液体、气体的速度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2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

  仪器等

  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

  铁轨听声音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3篇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o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一般来说,固体中声速最快,气体中声速最慢。

  4.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人感知声音的两种方式:

  1.空气传导:外界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它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2.骨传导: 外界声音————————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二.双耳应、立体声

  1.双耳效应:通过双耳可以感知声音是从哪个位置传过来。

  2.立体声: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箱放音,我们感觉到声音好象是从某个位置传来。

  §1.3《声音的特性》

  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指尖声与沉声)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指大声与小声)

  音色:不同物体发声特征不同,是因为音色不同。(指不同物体发声)

  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hz)

  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大于20000hz

  次声波:小于20hz

  §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可从两方面定义:

  1.从物理学角度定义:噪声是指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境保护角度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二、噪声等级单位:分贝(db)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三、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1.5《声的利用》

  一、声传递信息

  1.回声定位.(如:蝙蝠靠超声波探测 )

  2.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和探测鱼群.

  3.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疾病.(如:b超)

  应用实例:超声波探伤 超声波探测海深 超声波探测鱼群 b超

  二、声波传递能量

  1.超声波清洗机.

  2.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

  应用实例:超声波清洗机 超声波加湿器 超声波除结石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4篇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XX0hz。

   超声波是高于XX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 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 见书上图1.3-8的水瓶琴,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3.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远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探究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4. 音色:反应声音的品质。

  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

  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 控制噪声的办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6. 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 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

   回声定位: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 “b超”

   根据超声波的反射情况,可以检测钢管等物体内部是否有裂缝。

   超声波探测仪

  2. 声能传递能量的重要应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超声波治疗人体结石等。

  3. 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 计算公式:s=vt/2(由速度公式推导出来)

   应用:回声定位、圜丘等。

  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 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 m)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 雪地感觉较宁静(电影院的墙壁使用较粗糙的材料)的原因:蓬松多孔的结构能吸收声音,声音经过多次反射,能量减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5篇

  学完声现象后 ,让学生写学习体会, 初二二班的宋念晨同学的感想颇深.全文如下:

  《无声的世界》

  学过声的现象 我对声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樱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正因为有了声,我们人类的世界变的多么美好,我们能通过声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关心。如果没有声,我们的世界将会失去一半的光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研究声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家根据蝙蝠采用的方法-——回声定位,发明了声纳,还发明了雷达;还能利用超声波更准确的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还通过“B超”得知病人体内的身体状况;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状况;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看着这些高科技利用声音的例子,谁会想到“一个小学生在家写作业,被邻居家的电视声扰的无心去写”,“班内乱糟糟的声音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一家木俱厂在用锯割木头时,常会乱到正在午休的人们”┄┄  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看,声音并不都是那么美好,而它(噪声)成了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听人说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极少得病,肯定是跟逃离了大街上人来车往的糟杂声有着密切的关系。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看了这段资料,我逐渐讨厌起现在大街上“笃笃”的汽笛声及一切干扰我学习和休息的声音 。

  我曾幻想过生活在无噪声的环境中,那该多好呀!人们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高高兴兴的学习,再也不用为噪声而烦恼了,我在无噪声哪个环境中学习该多好呀!

  我真想造出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在两个人说话时,不让第三个人听到。幻想毕竟是幻想。要想我们在无噪声的环境中生活,那还要我们共同携手打造。大街上,如果每人少按一下喇叭声,大街便会安宁;教室里如果每个人少说一句话,我们的学习效率将普遍提高。控制噪声,人人有责,愿我们在今后几年中“无噪声的世界”不再是幻想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6篇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XX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