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教案设计内容页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2023-09-21 10:27:01教案设计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收集16篇)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1篇

  教材分析

  本节所复习的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七年级也需要运用灵活新颖的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等,都可以使文言文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被动为主动,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

  2、品味精彩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复习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积累词语,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

  培养自己的语感,品味精彩语句。

  难点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学生做好自主复习,为更好地理解复习内容做准备。

  授课过程

  准备行囊(字词复习)

  自我检查

  (1)给下列划横线字注音。 呓yì语齁 hōu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曳yè屋许hǔ许声? 几jī欲先走

  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①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② 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

  ③少顷:一会儿。 ④ 既而:不久,紧接着。

  ?⑤几欲先走? 几:几乎。 ⑥众妙毕备? 毕:全、都。

  ? ⑦未几:不久。 ⑧意少舒?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 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⑩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翻译句子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划分节奏

  会|宾客大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老师强调 文言翻译的要求“信”“达”“雅”,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 沂水县西片区联研学校校级教学能手评选

  教学设计比赛

  姓名: 单位: 学科:

  ------密------封------线------

  2、互相检查

  (1)、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2)词类活用:宴(举行宴会)

  妇抚儿乳(喂奶)、名(说出)

  会宾客(举行宴会)

  (3)、一词多义乳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妙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绝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呼 忽一人大呼

  呼呼风声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检查,有些同学准备的十分充足,也有的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刚刚整理完毕,希望你平时细心些,夯实基础方能前行。生活总会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加油!

  拜访老朋友(作家作品)

  一缕轻盈的风,一曲优美的歌,让我们心灵得到一丝欣慰,几分充实。更让我们高兴的是途中遇见了一位老朋友,然后我们一起拜访一下。

  1、《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文章选自《虞初新志》,这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2篇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按常规教学的方式释词解句,一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据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模仿情景,把口技表演者表演的三个阶段:“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让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再现。这样一来,从学生的即席表演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兴趣和表演天分。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参与,不仅使学生听起课来不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且在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明确了课文的目的,并解决难点和重点。另外,我围绕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表演者利用简单的道具却能摹状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从而看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而言,这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创新教学中,总是提倡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和体会。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教每一篇课文之前,自己首先得下功夫把课文读好。而《口技》一文的朗读也是很重要的,我必须把每个阶段的摹状情景唯妙唯俏的读出来,该紧张的地方就紧张,该缓慢的地方就缓慢,否则学生就感受不到当时听众那种身临其景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口技》一文上得还算成功的方面除了师生共同参与之外,还表现在学生课堂课后的提问。虽然面对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和精辟阐述时,会感到一种尝试成功后的糊涂和困惑,然而更令我感到惊喜不已的是他们都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了,所以当被学生问倒的时候,我毫不感到难为情。记得在上课之初,有同学问“什么是口技?中国杂技可分为几种呀?”说真的,前一个问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回答它不难,可是关于中国杂技我确实了解不多。还有在学生表演完之后,有同学问“为什么表演者一个人能表演这么多声音,为什么他要表演一家人睡觉的事情,表演失火救火而不表演其他?”像这样的问题难免让我遇上尴尬的场面。我是老师,可我不是百科全书,被学生问倒的情形在所难免,问题在于我必须具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坦然的面对。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也是一样。我应该多多的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提问中看到自己知识水平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不加以改正,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必然会下降。作为老师,课前课后都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给自己和学生多一分思考的空间,为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学习和思考是不可以停止的。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3篇

  教学目标 :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 :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教学性质:

  讲读课。

  简要的步骤如下:

  (一) 介绍“口技”,导入  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4篇

  【教学基本任务】

  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

  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一、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二、说

  1、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2、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有点面,有张驰,有明暗

  三、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1、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宴( )乳( )一( )呜( )

  2、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觉( )是( )毕( )目( )

  意( )少( )虽( )名( )色( )

  股( )走( )

  4、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词性)。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夫起( )大呼

  5、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块呢?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5篇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6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7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术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二、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难点

  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列举一些特技表演引入。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3、朗读课文

  4、请同学们就课文字词质疑,准备翻译课文。

  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地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5、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6、问题探究:

  (1)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板书]      口技表演                  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这四处侧面烘托,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两处写动物的声音“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口技表演者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为下文情节一户人家由人初醒到全家喧闹作了铺垫。

  “微闻有鼠”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演一家人由睡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场面蓄势。

  扩展:试举出平时生活中“以动衬静”的例子。

  四、小结: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了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文中。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8篇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②一家人醒而梦。

  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口技》。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3.思考:课文第…’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四、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9篇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九)总结全文。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完成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①“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即使。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十一)课外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齁声(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3、几欲先走:                     4、虽人有百手: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

  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五、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D、不能名其一处    有名无实

  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

  翻译:①                                                         

  ②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

  七、课外拓展。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柴草          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将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B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10篇

  学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

  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

  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

  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

  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

  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

  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

  二、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

  节的发展?

  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 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

  4、 问题探讨

  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

  论再回答)

  明确:善 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

  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

  一、复习词句

  二、问题研讨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

  三、小结:

  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四、作业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11篇

  1、教学目标

  ⑴了解与《口技》有关的知识,了解作者林嗣环等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毕、几”等文言词语,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词语(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等);顺畅朗读全文。

  ⑵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⑶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口技”表演条理井然、细腻生动的记叙与描写。

  难点:多方面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3、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叙述流畅描写生动的特点,拟用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教学:

  诵读体悟法;译述品评法;讨论置疑法;拓展探究法。

  4、教学时间

  两课时。

  5、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知识,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理清叙述思路,努力译述课文。

  教学步骤:

  1、导语激趣

  (录音机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带)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用你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学生描述老师点评)是啊,阳光明媚的春光中鸟儿欢快的百啭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间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儿咩咩的叫声,还有牧童悠扬的笛声,多么美好动人的春光图阿!其实这是口技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借助简单道具,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透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你会领略到这种传统技艺的无比美妙。

  2、走进文本

  ⑴预习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①多媒体显示,给加点字注音。

  少顷(shǎo)呓语(yì)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叱(chì)犬吠(fèi)中间(jiàn)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12篇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重点把握作者描述的特色:条理清晰、首尾呼应、侧面烘托。

  3.了解古人高超的技艺,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成就。

  【正音正字】

  呓yì齁hōu曳yè许许hǔhǔ

  【积累词语】

  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

  2.重点掌握实词:善、会、乳、舒、间、曳、名、古、几、绝。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无穷魅力。文章有五个自然段,介绍了口技演出前后五个场景,描绘了一场完整的演出过程。

  第1段,写演出前的准备,包括演出场地的环境、摆设和演出道具,以及演出前肃然的气氛。演员还没有表演,我们已经感受到宁静、神秘。作者以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描写都围绕“善”来展开。如:写道具连用四个“一”,极力渲染演出条件、装备之简单,与后面演出的精彩对照,反衬出艺人技艺之高超。

  第2段,写的是口技艺人用声音模仿一个四口之家夜间睡觉时的状况。深巷狗叫,妇人惊醒,丈夫梦呓,小儿啼哭,母亲喂乳,大儿吵闹,丈夫呵斥,文章一一列出声音的来源、特色以及变化过程,所用词语表现了声音的细微差别,说明口技模仿得惟妙惟肖。这一段的后面,作者以排比气势,再次重复摹写四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这是这场演出的第一次高潮。写听众的表情神态,也是随着表演不断变化,从侧面说明口技模拟技艺之高超,这就为下一个高潮埋下伏笔。在这一段里,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用演员的表演效果和听众的反映,突出表演者口技之“善”。

  第3段,写口技艺人表演一家人由醒转睡的过程。口技是声音艺术,用声音描摹音响相对容易,刻画弱声或静止状态则很困难。而表演者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静中有动,富于变化,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第4段,写口技表演一家人对火灾的反应,以及人们应对大火的情况。这是全文的高潮。前两句先写起火和全家的初步反应;接着由室内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既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又写出了人们救火时的行动声、呼喊声,许多声音相互掺杂,同时发出。在这一段最后,作者用“百个人、百张口”也不能名其状,以及听众受惊吓的表现,衬托演出的逼真精彩。

  第5段,是全文的结尾,写众宾客在惊惶失措的时候,表演戛然而止,大家回到了现实中。结尾再连用五个“一”呼应第一段,再次强调舞台、道具之简单,表明口技艺人技艺的精妙。演出戛然而止,文章也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有余音绕梁之感。

  全文结构巧妙,描写“静→动→静→动→静”的变化,行文轻重有致,叙述波澜起伏。作者善于从多个侧面和不同角度衬托表演者的口技,声音多样又富于变化,描写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尤其是对火起之后的描写,真是千态百声如在眼前。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译文: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有人请客大摆宴席,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八尺高的屏风。

  要点:会,适逢,正赶上。

  原文: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口技表演者坐在屏风后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面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原文: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宾客们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后面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敢喧哗的。

  要点:团,聚集,集合。坐,通假字,同“座”。

  原文: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译文:远远听到深巷中传来狗叫声,接着有妇女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他丈夫说梦话。

  原文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译文: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惊醒了。妇人抚摸着小孩喂奶,孩子含着***啼哭,妇人拍着孩子轻轻地哼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儿子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

  原文: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文:正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儿子的声音,口中哼唱的声音,儿子含着***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同时一起发出,各种妙处全都具备。

  要点:以上写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轻趋响、由疏至密。

  原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文:满座的客人全都伸长脖子,侧着头看,微微发笑,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原文: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译文:不久,丈夫的打鼾声响起来,妇人拍儿子也渐渐地缓慢渐渐地停息。

  原文: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译文:隐隐约约听到老鼠“作作索索”,盆碗器物被翻倒(的声音),妇女在睡梦中咳嗽(声)。

  原文: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

  要点: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原文: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译文:忽然一个人大喊“着火了”,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大喊。两个儿子一起哭。

  原文: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译文: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大哭,成百上千的狗大叫。

  原文: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译文:中间夹杂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大火爆炸声,呼呼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起发作;

  原文: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译文:又夹杂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拉塌房屋的喊叫声,抢救财物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原文: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文: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全都有了。

  原文: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译文: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不能指明其中(任何)一种(声音);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不能说清其中(任何)一种的出处。

  原文: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在这时客人全都改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要点:奋,张开、展开。几(jī),几乎、差点儿。走,跑。

  原文: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文:忽然醒木一响,各种声音全都消失。

  原文: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撤去屏风一看,仅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面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请在下列句子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并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

  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今义

  ⑵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义今义

  ⑶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古义今义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差别。

  ⑴乳: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⑵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哪两句?

  4.文章的首尾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作用是什么?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6.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说说各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7.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听众的神情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8.课文的首尾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人的演技各有什么作用?

  9.本文的叙述有什么特色?

  【课外预习】

  1.读一遍蒲松龄的《口技》,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13篇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14篇

  一、导入课文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语言,比如鹦鹉能模仿人学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化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欣享《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朗读、积累、品味

  三、朗读

  1、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生读课文,每个小组试读,尔后挑出一名展示;同学们读得积极踊跃,有模有样!

  老师也读一读第四段啊,跟你们学习了!

  2、再读课文

  理清情节、感知内容,思考:

  1)、找出时间词语,

  2)、本文写了哪些场景?

  组内交流,提问,生答

  归纳:

  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按时间是顺序)

  三个场景:梦中惊醒、再次入睡、火起群乱

  四、积累

  我们进行了朗读,了解了情节,下面我们着重于积累。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重点段落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

  但闻(只听见)屏障中

  妇扶儿乳(喂奶),儿含乳啼,妇拍儿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

  宾客意少(稍微)舒,稍稍(渐渐)正坐

  虽(即使)……人有百口,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于是……,两股(大腿)战战,几欲先走

  2、翻译下列语句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也;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生讨论,举手翻译、评议纠错

  3、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4、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如:

  1、“遥问”表远远的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深夜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生活环境中。

  2、“微闻”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宁静。

  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首先自己,然后在小组,在班级内品味。

  师总结:同学们品味各有千秋、各有风味。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15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

  2、朗读课文。

  ⑴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几(jī)

  叱(chì)间(jiàn)许许(hǔ)曳(yè)

  ⑵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⑶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⑴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集会,恰逢;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⑵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⑶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⑷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⑸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⑴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

  之:指屏风里面。

  ⑵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⑶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⑷朗读、背诵(同上)

  ⑸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⑴朗读。

  ⑵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⑶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⑴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其:他的;

  乳:名词,***,动词,喂奶;

  毕:全;

  绝:极、最;

  意:心情;

  少:稍微;

  舒:伸展、放松;

  虽:即使;

  中间:中间夹杂;

  许许:拟声词;

  名:说出;

  股:大腿;

  奋:卷起;

  几:几乎、差点儿;

  走:逃跑。

  ⑵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

  要求:

  ⑴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⑵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⑴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⑵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⑶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⑷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⑸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的教学后记 第16篇

  20xx年2月22日,在学校教务处的安排下,我作了一节所谓的示范课。现在想拿这节课与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我所授的这节课是《口技》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让学生熟读了课文,积累了重点文言词语并串译了课文。我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如下:第一,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第二,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章中的运用;第三,分析口技的中心;第四,情感目标: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满足。

  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1、课前小测:复习《口技》的重点文言词语的翻译。课前小测是我语文课上的一项常规训练,每节课前我都会布置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加以复习,主要以古诗文默写、生字词音形记忆、文言词句的翻译为主,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简单点拔本课的理解切入点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一步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准备。

  3、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并将学习成果用小黑板进行板示,然后进行逐个小组的展示。每一个小组在之前都已经做好了分工,有组长1人、发言人2名,记录员1—2名,计时员1名,声控员1名,分工十分明确,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这就改变了以往小组讨论时学生天南地北东拉西扯的低效合作的现状,使小组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任务。分组完成任务后,由小组发言人上台介绍本小组的成果,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每个小组为了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常会设计一些富有小组特色的创意,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发言中,各小组对文章的知识进行了多次的重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当然,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中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一点,我会及时的补救,及时地予以更正或补充。

  4、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串讲的方法,对课文的重点进行板示和整理。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补充,可以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形成系统。

  5、拓展延伸

  告诉学生,口技是一门技艺,一门本领,然后让他们表演口技。借此,让学生展示自已的才华,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6、练习巩固。

  这节课的设计借鉴了当前玉州区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那就是孟兆斌提出的EEPO高效课堂。跟随着我参加的特级教师工作坊——韦锦珍老师主持的初中语文探究空间,我听了好几节运用EEPO"平台互动式"进行教学的语文课,看着他们的课堂,我敢肯定,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但用这样方式上语文课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反复思量才知道,是文本解读的深度不够,但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解读,而不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因此,我在借鉴这种方法的同时,又尽力地在避免文本解读肤浅化的的弊端,我已很努力在做,但也许还远远不够。另外,这样的课堂是自由化的,所以课堂中会出现许许多多不能预设的状况,这一点,我处理的不够老到。而且,到授这节课时,我只用这种方法上过两节课,所以课堂还是比较乱,小组自主学习中,声控员的作用没有发挥,而且也还不能真正做到高效,我想,以后我还得再加以改进,从而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猜你喜欢